抵制网络谣言 守护清朗家园(浦口公安分局石桥派出所宣)

发布时间:2024-06-29 10:27 浏览次数:1020

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网络谣言层出不穷,不仅误导了公众,还可能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,广大网民要提高法治意识,增强辨别谣言的能力。接下来,一起来学习网络谣言相关法律法规,学会如何识别网络谣言并避免传播网络谣言。



网络谣言是在网络上传播的未经证实或虚假的信息。它们可能通过社交媒体、论坛等渠道迅速传播。主要涉及突发事件、公共领域、政治人物、颠覆传统、离经叛道等内容。


网络谣言的常见套路

01

凭空杜撰

为了吸引眼球,造谣者不管真实性是否被验证,在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情况下故意编造杜撰,绝大部分谣言都属于这一类。

02

半真半假

有真的成分,也有假的内容,往往真的东西里面被掺入假的因素,导致半真半假,难以分辨。

03

断章取义

从某个完整的内容中摘取,从中间拉出一小段,罔顾上下文和具体情况,就大肆传播并不加以解释,最后造成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,令不明真相的网友误会。

04

拼凑剪接

基本素材是真的,但有其特定背景、地域、条件和处理结果,脱离了具体的背景和场景被使用,就成了谣言。

05

以假乱真

网络传播中有很多被人为设计的情节与场面,甚至是有剧本、有情节、有演员的摆拍,网友难以分辨真假,拍出来的视频一经传播,往往会引起高度关注,话题度很高。

06

辟谣求证

有些别有用心的人,会先用自己的小号发布一则谣言,然后用自己粉丝多、流量大的账号进行转发,话术是求证真假,在这所谓的求证中,谣言得以传播。

07夸大其词

往往有基本的素材,但对事实进行了夸大其词和凭空脑补,迷惑性较大,唬住的人也更多。


散步网络谣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

民事赔偿

01

如果散布谣言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誉权或者侵犯了法人的商誉,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规定,要承担停止侵害、恢复名誉、消除影响、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责任。

行政处罚

02
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第二十五条:有下列行为之一的,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,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;情节较轻的,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。

()散布谣言,谎报险情、疫情、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;

()投放虚假的爆炸性、毒害性、放射性、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;

()扬言实施放火、爆炸、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。


刑事责任
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二百二十一条: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,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、商品声誉,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,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,并处或者单处罚金。
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二百四十六条: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,情节严重的,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、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。
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二款:编造虚假的险情、疫情、灾情、警情,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,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,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,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,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管制;造成严重后果的,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。

面对网络谣言我们该怎么做?

1、理性上网不造谣

严格遵守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。在生活中、工作中,坚决不在未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,依据个人猜测、道听途说,通过网络编辑散发信息。

2、善辩是非不信谣

面对未经证实的信息以及地域不清、指向不明的信息,保持理性、不盲目跟风,通过官方等正规渠道核实信息。

3、心有法度不传谣

坚守法律法规底线,自觉抵制网上的不科学、不文明言论。对身边出现的谣言,积极劝解,对网络平台上没有权威和正规来源的截图、视频、音频信息,做到不评论、不转发。

4、发现谣言勇举报

净化网络环境,打击网络谣言,需要广大网民的共同努力。大家要积极抵制网络谣言,并及时向公安机关、网信部门或各专业辟谣平台举报。